Books
小时候很喜欢看书,那时候不带有目的性,很小的时候喜欢看连环画——这太正常不过,小孩子还能喜欢马克思?有时候妈妈陪我一起看"数学世界",似乎是这个名字,我觉得还蛮有意思,但不会主动去看。慢慢大一些了,喜欢看科幻小说,小学的时候花了两个月一口气看完了七本哈利波特,晚上写作业的动力都变成了写完可以去看书,还喜欢看一些小说类杂志。那时候真纯粹,想看的就看,想看的时候就看,那时候不会为了知识去读书。书里的东西当然都可以算作知识,所以不妨说那些知识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也是这些知识塑造了我。
后来再大一些,变成了中二的文艺青年,散文杂志成了我最主要看的东西,这时候喜欢摘抄一些句子,觉得自己很牛逼。上了高中,高考成了主要的"任务",这时候阅读带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总体来说还是喜欢看的,高中生活紧凑而些许乏味,阅读是难得的娱乐消遣,毕竟不管看点啥闲书都好过背分子化学式,那些什么什么苯环的结构全被我忘干净了,但是我还记得在一些实事杂志的文章。这时候也爱上了苏轼的词,翻来覆去读了很多苏轼。还读了几乎所有王小波的杂文,那时候写出的作文都变成波味的了。村上春树也成了喜欢的作家,但我记得那时候看了几本村上的小说之后,变得很厌学,后来就不敢看了,现在看日本小说似乎都有这种神奇力量,让人变得闷闷不乐,可能日本文化就是这样吧。家里订了南方周末,那时候中午回家吃完饭,看上几页南方周末上的文章,真的是很幸福的感觉。
现在怎么就逐渐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呢。上了大学,网络和电子设备变成触手可及的工具,这可比读书让人上瘾。互联网包含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可触及的信息,而电子设备便捷而快速,我不再需要打开书本来获得消遣,闲不住的时候划划手机,看看水视频,一个小时的无聊时光很快就被消磨掉了。后来试着买了Kindle,上床睡觉前习惯性看上几页催眠,但四年下来似乎也没有读很多本书。20岁的年纪,敢爱感想,但又浮躁、狂热、冲动。
现在大学毕业一年,来到美国读书,虽然还算是个学生,但也算半只脚跨入了社会,逐渐发现大学的时候喜欢做梦,但不喜欢思考。这当然是正常,也算不上是什么坏事,但我想在23岁出头的现在,也许是时候醒来,不管是噩梦还是美梦,我们都还是要过好现实的生活,决定还是重拾对阅读的热爱,倒不是说读书就是至高无上的爱好,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狗屁知识,那些文字本来就是一些载体,只不过是信息的一种编码模式,视频和声音的确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且更快速、信息更有效。但是总觉得生活不应该充满各种意义和成长,阅读本身也应该是我人生时间流逝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无意义、但是我享受于其中,这就够了。希望能在孤单而百无聊赖的美国生活、读书生活之余能重新找到那份和读书的愉悦和幸运的感觉。
06/12/2023 失眠的凌晨早晨三点五十
2023
六月
《局外人》 Albert Camus
在失眠焦虑的很多夜晚和早晨看完了加缪的这部大名鼎鼎的中篇小说。很早就听很多人说过加缪的作品,但一直感觉读不进去。如今身处美国大农村,多了很多独处的机会,独处多了人就容易瞎想,瞎想就会对各种哲学产生一定兴趣。于是决定从这部很催眠的《局外人》开始读起。
正如很多人介绍这部小说一样,第一句起笔给人冲击确实很大。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简单的文字却让人虎躯一震,第一反应是这也太荒谬了,但是仔细想想近年来在真实世界听闻或经历的魔幻种种,似乎也不荒谬。后来的行文风格也都是类似的白描,很难说是吸引人的一部小说,有时候甚至要耐着性子读进去,才能跟上情节的发展。或者说,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被吸引的情节,整个故事简单而又流畅,奇怪却又平实。整部作品被分成了上下部,上部从主人公默尔索参加母亲的吊唁开始,从他开枪杀死一个阿拉伯人结束,没有明确的时间线,完完全全是由一些琐碎的片段拼凑而成。而作为主人公,默尔索占据了所有的情节主线,但是又似乎游离于情节之外——我看不到他如何带动了情节。当然这是加缪的本意,毕竟默尔索只是一个局外人,这一切之事发生了而已,为什么一定要和他有关系呢?
// TBD